仁爱为本,情智共生——盱眙县实验小学“仁”文化背景下的办学之路

发布时间:15-12-01 录入:田永凤 浏览次数:2992

仁爱为本,情智共生

——盱眙县实验小学“仁”文化背景下的办学之路

盱眙县实验小学  邬翠萍

 

文化不仅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师生生命发展中潜在的教育力量。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正是唤醒和打造这种力量,并由此给师生生命带来积极、昂扬、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盱眙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02年,学校以治学严谨、师资雄厚、教育质量高、优秀人材辈出而享誉社会。近年来我校立足百年办学历程,凝练成自己办学特色和适合长远发展的核心理念文化——“仁”文化,以学生成长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致力于用“仁”文化来引领学校发展、激励师生成长,把学校打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精神引领:确立“仁爱为本,文化滋养”的德育经纬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330日正式印发。它要求“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反思我校多年教育改革,虽然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合《意见》精神,我校进一步加强 “仁”文化建设,将“仁”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在 “自信、自立、自强”的学校精神引领下,以“仁爱至善,博学致远” 为校训,以“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努力建设“严谨求真,和乐向上”的校风;“勤业精业,爱教乐教” 的教风;“崇文尚美,敏学践行” 的学风。通过“仁爱少年”“博学少年”“仁爱之师”的培养与评比,让“仁”在每一个实小人身上发扬光大,让“仁爱”的品质在他们灵魂中扎根,逐渐将他们引向德行的内在完满、境界的不断提升以及生命意义的日渐丰满与深刻感悟。

 

课程改革:建构“仁爱为本、切合校情”的课程体系

文化是历史的、隐性的,更多时候需要一种可以支撑、可以触摸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尝试“以课程为载体建设学校‘仁’文化”,构建以基础性课程为主干,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两翼的新课程体系。我们共开设了德育、艺术、体育、科学、社团、综合实践等六大类六十多门校本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指向同一目的,那就是培养“仁爱至善,博学致远”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少先队课程

我校自主开发的少先队课程体系,以“仁、爱、孝、涕、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每月一个主题,小学六年共设置了48个主题活动,分别突出了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重点,引领学生在多元课程中践行“仁”,用有意识的实践、感受、体验,促进道德内化、行为养成,从而形成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经典诵读课程

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我校围绕经典诵读课程开展了系列活动。

1.开发诵读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选编》、《经典诗文》和《文化盱眙》等。

2.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两节诵读课为固定诵读时间,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的预备时间,学生做到进校即进班,进班即诵读。

3.开展诵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举行“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诵读展示赛”。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级经典诵读比赛,并多次获得小学组一等奖。

通过读经典、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写经典、画经典等系列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仁爱诚信的品质。

三、书法教育课程

几年前,我校就提出“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口号,并着力开发、实施书法校本课程,充分发挥书法艺术蕴含的人文内涵。我校自主开发的写字教材《快乐写字》被评为市县优秀校本教材。

科学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发展性原则:

学校硬笔书法教育的内容“面向全体、注重个别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

2.活动性原则:

在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的同时,突出活动为主的特点,把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社团活动中。

3.差异性原则: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方法。这是保证学校书法校本课程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

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程

为实现人才培养“合格+特长”的目标,我校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开设以班级为单位的“普及型社团”和以年级组或校区为单位的“精品型社团”。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已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品牌社团:科技社团、田径社团、书法社团、黄梅戏社团曾获省市比赛一等奖奖、泥塑社团……

 

课堂创新:探索“情智共生、高效睿智”的课堂模式

好的课堂应该是仁爱为本、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对每一节课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在充分研究和吸取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提出实施和推广“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教学模式”。“三案”指预习案、导学案、巩固案。“五因素”指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的五个基本要素,即:学情调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反馈、拓展运用。学校要求教师每一节课:1.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行云流水,更要看到学生的聪明才智;2.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如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独立思维习惯的养成等。

通过“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教学模式”的推进,达到如下具体目标:全面实施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推广“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教学模式”,全面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学校、师生自主发展引导;实施基于新形势的综合评估方案;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

这一模式既是以生为本的体现,又是践行学校文化的需要。通过先学后教、探究合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合作精神,从而奠定学生“自信、自立、自强”人生。

 

学生培养: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学校核心理念文化——“仁”文化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为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中,进一步夯实小学生的道德基础,并力求在道德水平上有明显的提高;培育“仁爱至善,博学致远”的学生群体,加强“严谨求真、和乐向上”校风的建设,开展“仁爱少年”、“博学少年”评比。

二、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每位学生毕业做到 “123456”,即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写有一手好字;人人能背诵两百余首古诗词;人人能讲30个精彩故事;人人阅读完40本文学名著;人人写有50篇美文;人人能诵读6本《经典诵读》这套校本教材内容。

三、充分利用少先队德育阵地功能,开展形式新颖活泼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层次性、实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自主性教育活动中受教育,从中感悟或学到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提高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认识。

四、大力开展发展学生天赋、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的社团活动,用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指导学生参与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坚持开展“五星班级” “七星学生”评比促养成教育实效。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家校紧密配合抓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教师发展:实现“以人为本、幸福成长”的层进目标

教师的发展也应该以“仁”为本,以生命为本。专业发展不是把教师束缚在校园里、课堂中的发展,而是要把教师放到他自身生命的长河和社会背景中去思考,不能只注重技术层面,而疏忽人文素养。基于这样的思考,多年来,学校立足校本培训常抓不懈,努力让每位都体验教育的幸福,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点燃教师发展的引擎

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中,学校按教师的教龄及成长历程、个人能力进行层次划分,提出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特色教师的培养目标。对每个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管理,引领教师幸福成长。

二、教研科研常态化

为了探索教师发展新思路,学校以课题“享受学习:基于学生自主体验的教学实践深化研究”为着力点、以有效课堂“享受学习‘三案五因素’教学模式研究”为中心,以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系列化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目的,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推动了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

三、主干课题平台化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可以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为体现学校主课题的引领作用,校教科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构筑三个推进平台。1.交流体会平台。2.好课展示平台。3.经验推介平台。

课题研究是一个能把各种操作平台完全整合起来的综合平台。因为这个平台不仅具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等校本培训的基本特征,也符合主体性、实践性、合作性、科学性、推广性等校本培训原则,而且为教师开辟了学习、合作、对话、成长的现实途径,让他们在讨论交流、观摩评析、互帮互学中,充分领略到民主、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最终实现学校师资的专业化和群体竞争力的最强化,以名师成就名校。

四、个人研究精小化

学校确立了“人人有小课题”的师本教研。教师本着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针对自己的教学困难和问题,立足课堂,立足教学,提出一个有价值、有深度、现实的“小”问题来加以研究。现在,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以点点滴滴的创造性地工作来改进教育教学,促进自身成长。仅2013年一年,我校就有24项课题被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立项研究。

五、“三轨运行”制度化

为了更好的引领教师幸福成长,我校探索出了一套灵活多样的“三轨运行”的策略。所谓“三轨运行”,是指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过程中,将“研究”“培训”“竞赛”三轨同时运行的模式。多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光有“三轨运行”的策略还不够,还要适时营造和谐愉悦的“三轨运行”保障体系。

1.建立激励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制度支持

学校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准,以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和教育教学行为为准则,以完善的“教代会参与学校议事制度”、民主的“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公开透明的“程序管理运行机制”为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让全校教师在公平的环境中合作共进。

2.完善评价制度,为个人成长、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

学校以“看今天的进步、比明天的成绩”为思想指导,建立起系列的“教师培养制度”、“教师成长评价制度” 、“教师工作业绩考评制度”等,让教师在激励中发展、在赞赏中进步、在成功中获得职业幸福感。以构建和谐为核心打造激情团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发展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开展“双月评比‘五好’教师团队,学期末评比‘优秀团队’,学年末评比‘和谐团队’”的评优评先活动,让教师在公平、和谐的环境里展现生命的激情,获得精神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文化,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在这样一种文化的氛围中,建构起有利于教师共同成长、实现人人发展的“共生圈”,促进我校朝着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稳步推进。

 3.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与兄弟学校教师共同成长

每学期我们都主动和县内外兄弟学校联系,共同开展教学观摩活动,除了在我校开展教学活动,请兄弟学校教师来观摩交流外,我们还参与江浙沪长三角网络结对工作,还经常带领教师送课下乡,根据他们的需要上教学示范课,每学年派出一定数额的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同时接受县区内各小学教师代表到我校跟岗学习。通过这样实实在在的活动,为老师们提供学习提高、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每次活动,大家带着学习的热情齐聚一堂,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推动我县教事业的整体发展努力着!

 

 

网站维护:江苏微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版权:江苏省盱眙实验小学 苏ICP备11035569号 联系电话:0517-88213213